国医大师李佃贵关于中医药人才发展的论述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首先祝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人才信息分会”换届会议成功举办,也祝贺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等理事会成员,相信中医药人才信息分会,一定会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再接再厉,继续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做出成绩,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同时今天会议主题是“第三届中医药人才发展论坛”,会议主题紧扣目前国家中医药发展的大局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中医药大会以及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等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中医药人才工作,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2022 年 10 月 14 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规划指出:根据“十三五”中医药人才的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给出了“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总体要求,具体内容包括:一 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二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三 推进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 统筹加强其他重点领域中医药人才培养,五 加强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六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七 强化组织实施。从以上几点详细部署了“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充分说明中医药人才发展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作用。

202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导,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同时公布了各阶段人才培养计划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配套措施和部门分工。明确以上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负责。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力部署和大力支持。

多部门协同发展,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师承班,支持中医药院校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具体落实到临床,我们也面着临优秀中医人才培养难,难就难在中医原创思维不易形成、历代经典难以活化、基本技能不易掌握、方药性效难以体悟……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薪火相传的路上,这些问题需引起关注。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现代人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更丰富更快捷更有效,这为年轻中医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可能,我觉得,不远的将来,年轻中医也“吃香”。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医学子的临床技能?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但最重要的一条,还是要多临床、早临床,而且要跟对老师,学校也要教学得法。思路方法不对,临床再多也白搭,所以首先还是要读好经典。

此外,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还可以考虑创建一些高等教育“特区”,秉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中医和西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原则,汇通西方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在医疗、科研、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使科学研究有梯队、结合诊疗有规范、产业创新有方向、创新人才有归属,推动中医创新和中西医汇通新型学科发展。核心是要坚持面向重大临床需求,坚持中医药原创哲学思维的指导和特色,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新技术,同时通过基础研究的探索,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基础理论原创性成果。

除了强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之外,还要探索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要打破校际、院际和学科之间互相隔绝的“围墙”,以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凝练学科方向为主线,建立学术管理相对独立、人员归属相对淡化、专家组合相对自由的组织机制,会聚起一批功底扎实、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的优秀人才。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